查看原文
其他

李宗光:2022年两会前瞻 | 主要看点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济机器 Author 李宗光 钟山


作者:李宗光 钟山(李宗光为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)


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开幕。作为最重要的年度会议之一,在经济领域,它负责将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具体化(图1),形成可以执行、有明确分工负责的任务。具体包括,它将提出一系列2022年工作具体目标,比如GDP增速、财政赤字规模、地方专项债规模、新增就业目标和货币供应量增速等核心经济指标,是观测当年政策方向、力度、节奏的重要参考。

今年,在稳增长成为阶段性中心工作的大背景下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值得关注?我们尝试梳理了几个“点”,供您参考:

 

01GDP增长目标如何设定?

 

GDP(国内生产总值)实际增长目标,是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会设定的一个指标。过去20年,只有在发生疫情的2020年没有设定。增长目标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“点”目标,即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”;但近年来,由于不刻意追求增长速度,也越来越多地使用“区间”目标,即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x%-x%”,为高质量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(图2)。

 

去年下半年以来,我国经济面临“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”,稳增长压力骤然上升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稳增长”放在一个“史无前例”的重要位置上。因此,今年增长目标如何设定,尤为重要。综合基数效应、潜在增速及国内外形势:

 

  • 预计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在5.0%-5.5%之间,坚决守住5%底线,同时给于各方面一定弹性,兼顾增长与改革,在多重约束下取最大公约数;


  • 如果今年增长目标设在“5.5%”或“5.5%”以上,则是一种“进取”姿态,释放对经济增长的重视程度更大的信号;


  • 如果今年增长目标设在5%左右,则是一种“稳健”姿态。淡化对经济增长的要求,将更大精力放在改革上,允许经济适度下滑。特殊情景下,允许经济增速降至5%以下。

02财政政策:释放何种“积极”信号?

 

过去十年,“积极”的财政政策和“稳健”的货币政策,是宏观政策的双支柱。财政政策在稳增长和逆周期调节方面,一直是被寄予厚望。但近几年来,受到财政收入增速趋缓、卖地收入下降、严控地方隐性债务以及合格项目匮乏等多重约束,再加上财政主要精力放在“减税降费”上,2018年以来,基建投资增速乏力,并未如预期发挥“逆周期”拉动作用。

 

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对财政政策的表述均为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,更加注重精准、可持续”,同时“严控地方隐性债务”。因此,今年在“增支”方面不宜预期太高,更多关注放在“精准”和“可持续”方面。财政相关负责人近期也表态,围绕“提升效能”,重点在发力适当靠前和减税降费,“适当确定赤字率,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”。

加之去年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整体处于高位(图3)。多重约束下,我们预期,基础情景下:

 

  • 财政赤字会在去年的“占GDP比例3.2%”的水平附近,可能略高一点,但大概率不会超过3.5%;


  •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维持在去年新增3.65万亿元的水平不变,但节奏会提速;


  • 去年的减税降费好政策,今年有望延续,甚至不排除会“加码”;



当然,如果出现下面几点,则表明“积极”力度会超出市场预期:

 

财政赤字较去年有一个明显的提升,比如3.5%以上,甚至4%以上;
 
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较去年有一个提升,比如到4万亿元或以上;
 
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有一个明确的“规模”,并在配套支持方面更加具体化。

 

03货币政策:稳健框架下,工具箱如何“开的再大一点”?

 

近年来,“稳健”的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中总是行动积极,每年的降准、投放流动性都不会缺席。这一方面与央行的工具箱资源较多、空间充裕有关,另一方面也与央行行动约束较少、成本较低有关。

 

当然,央行的“积极”并非没有边界,不能超出“稳健”的大框架,即“广义货币(M2)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",整体是对GDP增速趋势是一种“跟随”和“追加确认”的立场,而非主动改变其趋势。与之作为对比,“积极”的货币政策,则是显著提升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(俗称“放水”),通过降低基准利率等信号意义强的措施,主动扭转名义GDP增速下滑的态势。

 

过去几年,央行的降准多以“结构性”降准和“对冲性”降准为主,精力放在“定向”和“滴灌”上,而非“总量”上。因此,过去几年,M2和社会融资总额增速,整体“跟随”名义GDP增速(下降)趋势(图4)。

与往年相比,稳增长的压力更大。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放缓,严重威胁到了“货币投放”和“信用创造”的正常运转,导致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基本匹配这一“稳健”目标将难以实现。因此,央行领导新年伊始罕见出来话:“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,保持总量稳定,避免信贷塌方”,“靠前发力,要抓紧做事,前瞻操作,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”。

 

因此,今年两会对货币政策在稳增长表述方面,也应值得期待和关注:

 

  • 在稳健大框架下,会否出现“略偏宽松”等类似的表述? 


  • 在M2和社融增速的确定上,会否出现更积极的表态? 


  • 在房地产信贷“合理需求”保护上,是否给予更大支持? 


  • 在“降准”、降低“实际利率”方面,会否给出更明确信号? 


  • 在绿色金融、小微、普惠等定向、精准方面,会否有大力度、强获得感的工具推出?


04房地产:长短期目标如何平衡?

 

房地产在任何国家、任何阶段都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。当前,房地产行业面临多重约束。短期目标—“避免市场过快下滑”和长期目标—“房住不炒,避免房进一步价暴涨”之间,存在剧烈冲突:

 

短期来看,去年下半年以来,房地产市场迅速入冬,严重威胁到经济大盘的稳定。新房、二手房量价均持续低迷。1-2月市场持续低迷,百强房企销售业绩同比下滑近5成(图5),继续处于冰封状态。此外,民营房地产商不断暴雷,大多处于生死边缘。最稳健的如万科,2022年目标也只是“要活下去”。

  • 但长期来看,抑制高房价方面始终在探索“最佳方案”。去年下半年,房地产税试点骤然提速,就是这一探索的重要一步。但也应看到,房地产税或多或少会有短期冲击效应,不利于短期市场稳定。
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“住房不炒”,强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,强调因城施策。同时,也提及“房住不炒”,避免房价进一步暴涨。

 

因此,政府工作报告中房地产表述中,短期目标方面应重点关注:在稳市场方面会否出现更强信号意义的表述?比如保护合理需求、房地产信贷保护、处理房地产风险事件等方面?保障房、棚改方面有没有明确的任务?

 

长期目标方面,则关注“房住不炒”是否写进报告?房产税试点,有无最新部署?

 

05共同富裕:相关产业政策是否会落地?

 

共同富裕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及的任务,也是新时代最重要、最具优先度的工作。求是杂志去年10月发文,详细论述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思路,包括加快垄断行业改革,推动金融、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;有效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;改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;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,做好试点工作;加大消费环节税收调节力度,研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等。

 

其中一些产业政策正在逐步推进落地,已经或者正在深刻影响相关行业格局。如对互联网平台、K12教育的监管,医药带量采购,以及近期下调平台收费等。

 

应密切关注两会对共同富裕的表述,特别是具体落地的政策方面,有何新部署。市场此前高度关注的加征消费税是否会落地?骑手等灵活就业人士社保缴纳会否有进展?魔鬼始终在细节之中,也必将继续成为影响今年股市节奏和方向的关键变量之一。

 

06防疫政策:是否会有动态调整?

 

当前,奥密克戎疫情似乎在美国、欧洲已经步入尾声,确诊病例大幅回落。在亚洲,疫情则仍在愈演愈烈。特别是香港,近期情况较为严重。3月2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5万例,再创单日新高,累计病例数逼近30万(图6)。不过预计将在年内得到有效控制。国内疫情则在动态清零政策下维持局部零星散点式爆发。

过去两年,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带来了复工复产上的优势,并转化为出口高速增长。但也应看到,动态清零政策下,我国防疫成本居高不下,内需也承受着较大压力。那么,如果海外率先实现群体免疫,动态清零政策会否面临被动?

 

面对这种情况,政府工作报告中,是否对防疫政策进行动态调整,需要密切关注。相信新形势下,我们一定会探索出一个兼顾“人民健康”和“经济繁荣”的科学防疫政策,经济领先优势有望继续维持。

 

07经济安全:有何新表述?

 

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重点强调安全问题,不过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粮食安全、能源安全、金融安全等均有一定的论述。从2020年的疫情,到去年的“电荒”让我们意识到了粮食安全、能源安全对国家安全重要性。

 

特别是今年突如其来的俄乌冲突,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风险因素。粮食、能源、金融不能自主的情况下,高油价、高粮价以及金融制裁都将对一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。受此刺激,德国近期加速了其能源自主计划。2月28日,德国气候部门提出新的立法草案,拟将100%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提前至2035年,较此前目标提前15年。

 

那么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,政府报告中是否会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相应的部署值得期待。比如粮食安全中种子、耕地,能源安全中的新旧能,以及金融安全中的跨界清算系统等问题的部署。

 

08双碳战略:是否会有提速预期?

 

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双碳方面,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,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,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。科学考核,尽早实现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转变。

 

但在当前油价可能持续高位,滞胀风险不断加大的环境下,我国是否会参考德国,进一步加大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力度是值得关注的。这也有可能部分体现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。

 

实际上,根据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发布的《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》,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GW,超过此前400GW的预期。


——————


李宗光:如何避免“信贷塌方”?

李宗光:春节期间,发生哪些大事?如何影响市场?

李宗光|2022十大观点:从“落后曲线”到“加速追赶”

李宗光丨2022年经济展望:照见新晴水碧天

李宗光丨中国外贸2021:世界工厂永不眠


合作、版权请联系华老师:13641705556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